20090207

充滿純樸美的飄泊電影 ──《戀人路上》

作者︰鳯毛

習慣了的空氣,你便可以飛」這是電影中飄泊在北京的日本人道治,對女主角蔣蕾(蔣曼祖飾)的一句對白,但對於一個愛情和生活產生懷疑的香港過客來說,正好是當頭棒喝。從陌生到習慣,正是每個旅客安居的過渡,環境的官感會逐漸改變,人的心境也是。
沒有看過曾翠珊(雖然見過幾次面,都是在看電影的合)的前作,她的首部長片《戀人路上》,在今年國際電影節被選在「自主新潮」部份,作世界首映。從旅居經驗甚豐來看,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愛在旅途中尋找/肯定自我的人。這部電影片用高清攝錄,在資金極度不足和欠下大批人情下完成,但拍得很有味道。除了女主角和兩個男主角具演出經驗外,其他人都是非職業演員。他們正像片中的男女主角一樣,「飄泊」在充滿新舊交替和人流蛻變的首都︰北京,因為北京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生活。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「北京經驗」,例如在北京落地生根的亞高,來自青海的護衛員,來自東京的道治,來自法國當女記者的訪問聲音……。
正如導演拍記錄片的習慣一樣,蔣蕾喜歡用拍照、錄音、訪問去記下在北京所遇到的人和事。在訪問中,蕾總是喜歡問不同的人最想念的是甚麼?道治說是「一大遍油菜花田」,可見每個人心中,其實印象深刻的,很多時是往日沉澱的記憶──一些毫不經意,卻伴著你生活的事物。
蔣蕾和道治山西大佛之旅,是這對「路上戀人」感情最能夠發展的一段,但蔣蕾的最後克制,反而把他們的熱情變成一種永恆的回憶。最後他回他的東京,去看從小就拋棄他的父親,而蔣蕾亦要回北京,面對快將跌跌宕宕的感情關係。正如曾翠珊在電影後面對觀眾時說︰山西大佛是她真正旅遊過的的地方,她把她的經歷也放進電影中。到底真否發生過一段情,何需驗證?

電影的斷續感,正如人物間的心理反應,表現在詩意般的文字、過和閱讀之間。根據曾翠珊的解釋,用文字作為電影的過,是因為電影中每人的紀錄已經用聲音和拍照,故她不想重複再用「畫外音」來表達女主角心語。文字使人可以思考和遐想,文字不只是達意,而是讓觀眾可以停一停在細嚼導演/女主角的內心獨白。這可能是一種權宜的表現手法。但有時電影出現文字,是描述觀眾可從畫面中意會的感覺,似乎重複用文字來解釋,反變成畫蛇添足。

在男女主角睡房中,貼著一幅寫著「Roshanom」的電影海報,不知是否有意,好像刻意將黑澤明(連英文串法也加以錯寫)的名作《羅生門》的摸擬海報放在牆上,不是對這對戀人的感情真真假假一種嘲弄嗎?
在酒吧中,北京歌手用中西樂器演繹中國民歌。在北京快速公路上,看到宏大的鳥巢運動館。蕾從北京地道的髮型屋,把長髮改為短髮。亞高從香港搬來,住在廉價的北京胡同。798的藝術空間和咖哩飯加啤酒、北京人的麻花、香港人的楊枝金露……。導演把生活中的北京臉貌,旅人過境式的生活方式,飄泊和想念構成一部《戀人路上》的北京故事。由於北京環境下生活著種種不同背景的人,亦構成了北京的混雜性,到底他們的「游離」文化身份,可以歸植到那裡?正如蔣蕾搬到北京來的種種改變期待,只是一片惘然。
電影結尾,蔣蕾在火車旅途上,終於可以看見日本浪人道治最懷念的「油菜花田」。真是很美呀!難道人生也不是那樣?
電影雖遊走於紀錄和劇情之間,沒有太連貫的事質感,卻瀉出純樸美來。正如國際電影節「影訊」所寫︰「用感覺拍出飄泊。」飄泊不在遠方,而是回歸到點點滴滴的回憶中

No comments: